见素

杂食读者。

银英重温读书笔记 3.

今天重温完第二卷。

当年年少无知看银英的时候,总是不相信吉尔菲艾斯的死来得这么早,就仿佛亡者还会从纸页之间归来一样。后来领悟了皆杀的田中的本质——作者的笔可以像命运之轮一样无情地碾过所有角色——再读的时候多少如同认命一般了。因为过于怜爱笔下的角色所以不忍描写他的死亡,大约只是紫式部的久远之前的风范;现在的作者们则要冷酷得多。


其实从莱因哈特和吉尔菲艾斯的关系来看,两人是好友,互相依赖,吉保护莱,乃至后来各种帮助——为什么偏偏这一次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在之前亚姆立札的会战结束之后,莱因哈特曾经迁怒毕典菲尔德,但是很快吉尔菲艾斯就提出了谏言。这二者的事件不同或许是——对于毕典菲尔德的处罚是容易撤销的,但是像威斯特法朗这样的事件,莱因哈特也在被自己的负罪感所折磨——而且他无法改变。

在吉尔菲艾斯对着莱因哈特提出反论的时候,他是否想起了安妮罗洁的请托?还是单纯地作为一个忠诚的朋友而感到不得不提出谏言呢?但是在两人的关系迅速僵化之后,从吉尔菲艾斯方向和好的可能就切断了。作为下位者他不得不等待莱因哈特来重整这段关系,又或者彻底从好友推向君臣的关系……而这结果是在田中所安排的戏剧化的暗杀中完结了。假如没有这场暗杀,两人的关系会渐渐走向何方呢?重归于好的可能性会大过渐渐疏远的可能性吗?某种意义上,奥贝斯坦的抹杀第二人的论调,是否正是权力之毒的一种体现——对于独裁者而言,朋友是不必须的……没有人能够立在独裁者身边,因为权力无法分割、威胁到权力的第二人不能存在(像亚尔斯兰战记里反复述说的: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地上只有一个国王)。(这是否是杨在试图躲避的东西?)


年轻的莱因哈特在这一刻被迫成长,尽管他只有二十一岁(这个年纪就可以感觉到作者的钟爱);他所能依赖的两个人已经离他而去,在某种意义上,他已经和平凡意义上的幸福割断了。这里田中芳树是这样描述的:


> 他的心中有一种饥渴——在永远地失去吉尔菲艾斯,姐姐又说要离开他之后。

> 在灭掉黄金王朝,建立新银河帝国,征服自由行星同盟,吞并费沙自治领,支配了全人类之后,这种心灵的饥渴就能获得满足吗?莱因哈特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没有任何东西能满足这种心灵上的需求,大概是永远都没有了。 

> 然而,莱因哈特已别无选择了。他只有藉着不断地战斗,不断地获胜,不断地征服来对抗这种心灵上的饥渴。 

> 除此之外,他还需要有敌人,越是强而有力的敌人,越能让他忘却心灵的需求。目前他虽然致力于巩固国内的根基,心神却已飘到明年将会和自由行星同盟展开的军事冲突,而在同盟中就有极为强而有力的敌人。 


或许一开始作者的意图真是节制在三卷本之内,因为前期的各种事件进度发展得尤其之快,而莱因哈特的性格某种意义上也因吉尔菲艾斯的死而发生了微妙的改变,他的形象从明快的单纯、雄才大略的天才青年转变为在内里怀抱着隐秘的伤痕的形象。而杨之于莱的意义也发生了转变——虽然并不是人和人层面上的,而是一个渴求着战争的战士和他所认定的敌人之间的。某种意义上,莱因哈特的命运在第二卷的时候已经决定了。




P.S. 之前在微博上看过一个说法,说这一卷的结尾“两人都正值未来多于过去的年龄”有误译,实际上应该是“过去比未来更多”;但今天重新查找了一下,原文是“過去より未来に多くのものをもつの年齢であった”,感觉应该是未来比过去更多的感觉……?


评论(2)

热度(1)